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工業革命歷史的感悟
  呂理哲 May 02 2016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lu@brainnew.com.tw
   

      大家都說現在是另一波的工業革命,工業4.0 要把製造應用上互聯網和機器人,印刷也一樣才對,我們要如何看待工業革命?

《本文開始》

1736年英國人瓦特(James Watt)聯合金屬製品製造商(Matthew Boulton)為Cornwall錫礦製造了排水泵引擎,後來為金屬製造廠提供研磨機的動力裝置,並且在大不列顛島內外安裝了超過500 台的蒸汽機。

瓦特的成就不僅是改良了原來的蒸汽機,而且把蒸汽動力推廣到了其他的行業,開啟了人類應用動力去解決問題的大門,更進一步的帶動了各方豪傑發明各種機器來為人類服務的趨勢。

其中一個重要的發明 - 棉紗紡織機,讓人類的衣著起了變化,影響了許多人的生活,紡織機和蒸汽機的結合讓這個革命得以更加迅速的蔓延。

暴增的機器市場需求刺激了鐵、鋼和煤的供應量,運輸系統也被需求所改變,於是開鑿了運河,拓寬了馬路,加硬了路面,原來從愛丁堡到倫敦14天的路程,用四輪大馬車趕路只要44小時就能到達。

接著汽船出現了,鐵路出現了,資訊傳遞速度因為交通的便利而變快,知識的傳播放大了人們的眼界,市場需求促使許多新發明接連出現,帶動了人類文明的躍進。

大家提到第一次工業革命都以瓦特發明蒸汽機為代表,正是這個理由。

第一次工業革命,可以說是動力改變了製造的效率,擴大的市場促進了技術的創新。其導致的資訊傳遞的加快,使人類知識的成長成為了脫韁的野馬,不斷地向前奔跑。

到了1870年左右,科學研究的系統發揮了效果,大量生產技術的改善與應用促使工業開始轉型。20世紀初,亨利福特想出利用傳送帶輸送零件的創意,把一輛汽車底盤的裝配時間從18小時28分鐘縮短到了1小時33分鐘,為批量生產時代的到來樹立了一個里程碑。

1876年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發明電話,資訊傳播的效率更進一步提升了。

1869年門捷列夫(Meedeleev)把已經發現的五十幾種元素,依照化學特性排列出週期表,並且預測了其中的空格還可以添入未發現的新元素。到了2015年週期表終於填滿118個格子,人類發現了宇宙構成的所有基本元素。

第二次工業革命從哪一年開始,並沒有明確的答案。最好的說法是因為這段時期的人們發明瞭(發明)的方法,發現了(發現)的方法,人類的的進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是科學的、系統的。

工業的演進速度和知識的傳播速度息息相關,工業的發展改變了製造技術,批量生產製造了便宜的產品,很快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面貌,新的需求不斷增加,促進了整體經濟的迴圈,知識和技術也在迴圈中不斷地改進。

哪一段歷史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更加說不清楚。古時候人類知識的積累可能幾個世紀才成長一倍,工業革命加快了資訊傳播的速度,到了互聯網時代,速度更驚人。

沒有蒸汽機就沒有今天的太空梭,人類知識的積累確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往上爬,越爬越快,越爬越高。

今天印刷的技術發展也是一樣,各種數位化生產和管理的工具在2000年就已經存在了,經過十幾年的改善,幾乎所有的標準都已經深入印刷生產流程之中,所以大家都是在使用同樣的生產技術在做生意。

為何相同的生產技術,有的生意做成了雅昌,有的做成了小林印務,有的做成了東南文化,有的做成了幾十家快印連鎖店…,這些不同特色的印刷企業到底具有什麼特別的知識是其他印刷企業不知道的?

簡而言之,他們發現了標準印刷技術的不足,找到了補強的辦法。

什麼樣的補強辦法?應該就是『整合』- 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整合起來,例如雅昌集成了印刷家的服務和印刷品質,上海小林印務用ERP集成所有部門的管理和印刷的品質,南京東南文化集成文化創意和有質感的印刷品,連鎖快印店當然集成了門店和門店的管理資訊。

工業革命點燃了人類求知的引信,相同的知識基礎因為不同的改善與結合,創造出了不同的知識。根據今年世界經濟論壇出版的《工作大未來報告》裡面提到,2006年科技資訊每2年增加一倍,到了2010年已經是每72小時增加一倍。

先接受到了資訊才讓人們有了知識,知道如何應用知識才有創新,約伯斯沒有發明智能手機的技術,他整合了當時已經存在是各項技術,就成為了移動互聯網的先知。

印刷技術都已經完成數位化了,獨立的功能都齊全,如果不知道把管理、生產和客服三個不同的系統集成起來,你的知識一定趕不上時代的需要。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