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社會運作方式改變了媒體和印刷
  呂理哲 December 28 2015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lu@brainnew.com.tw
   

      新聞面對網路改變社會運作的面貌,經濟學人和金融時報還賣得掉,表示他們適應了。Snapchat 在社群網路遍地開花的時期,異軍突起,因為創業者洞悉社會運作的方式,我們也應該去瞭解社會運作方式如何因應網路的變化?

《本文開始》

2018年5月,Pearson集團把旗下兩大出版媒體經濟學人和金融時報50%的股份作價4.65億英鎊賣出,市場傳言報紙和雜誌的經營受到互聯網的影響,連世界上最權威的雜誌和報紙都經營不下去了?

其實,世界上沒有人可以把經營不下去的企業賣掉,Pearson旗下有許多企業,因為經濟學人和金融時報價值清晰,容易出手,在母公司需要資金投入新專案的時候,這兩項標的可是上上之選。

大部分的媒體傳遞的是新聞,最近地球上或附近鄰居剛剛發生事情的資訊,可以滿足一般人填補一天24小時的空隙,雖然對絕大部分人的生活、知識和財富沒有任何的助益。所以,大家把新聞當成娛樂節目,有趣比可信更重要,尤其微信這種即時通訊APP,新聞被當成自己的交友工具,只要自己有興趣的材料就往朋友圈裡發表,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朋友過濾過的內容,至少值得看看,許多朋友就有許多新聞來源,出現在自己的螢幕上,報社和雜誌社花了大量資源和人力去製作的新聞內容,都得被朋友過濾才會到達你的螢幕。

新聞內容除非逐字抄襲,一字不差,否則很難論定智慧財產權所屬,以臺灣的媒體生態來看,有了互聯網,有些比較偷懶的報紙媒體發現引用新聞如此方便,乾脆專心抄別家報紙的內容,最後臺灣只剩下了3份報紙。

早在前幾年互聯網開始影響大家讀取新聞的年代,幾乎臺灣所有電視臺的早晨新聞都是讀報紙給電視觀眾聽。今天許多臺灣家庭不打開電視,甚至沒有電視。足見新聞媒體受到互聯網的影響,並非讀者跑走了,而是許多傳統媒體誤會了互聯網的方便,背棄了新聞的根本和品質。

經濟學人和金融時報都是歷史悠久的財經媒體,為世界上許多擁有資源的專業人士整理地球上各種變化的資訊,並且提供有洞悉力的意見,讓這些時間就是金錢的讀者,取得第一手的趨勢變化的資訊,省下了時間,增加了財富。

經濟學人和金融時報是少數不被互聯網影響的媒體,因為他們提供有用的資訊給用得上的用戶,相對于報費根本就不是問題。

反觀一般新聞內容,讀者根本用不上,知道了就行了,不知道也沒關係,大不了分享出去。因此,智慧手機的分享機制,讓手機上讀到的新聞比報紙或是雜誌上的看到的新聞,對讀者更有意義。

一個人分享的內容,決定于自己的喜好,內容農場如BuzzFeed每天發佈數萬比內容,看似新聞也是趣聞,都是在網路上找來的好材料,再加以改編的,比任何記者採訪來的新聞更讓人願意分享。

今天,新聞內容的定義已經改變了,沒聽過的,今天聽到了就是新聞,不再是印刷在報紙或是雜誌上面的才叫新聞內容,這也是報社和雜誌社面臨的挑戰,他們無法像內容農場那樣持續生產有品質的內容,經不起網路社群朋友的過濾,內容傳不出去;又沒有能力像金融時報和經濟學人生產對擁有資源的讀者,提供有用的內容。

另外,社群平臺如臉書、微信、Line…,這些社群平臺不生產內容,使用者自主性製造、編輯、模仿…,就有無數吸引使用者的各種內容。新社群平臺如Snapchat,發現大眾的需求,很快地吸引了上億的用戶,有了夠多的用戶,就整合有用的媒體如CNN,ESPN,BuzzFeed…等等,這些有吸引力的媒體更把一般的新聞擋在社群之外。

像經濟學人和金融時報這樣還賣得出好價錢的媒體企業,還真是鳳毛麟角。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採訪、編輯、發行的媒體幾乎沒有生路。整體社會運作的方式因為移動網路而改變,老狗不變出新把戲已經不行了。

25歲還和老爸住在一起的史皮格(Even Spiegel)在2011年創立了Snapchat,他認為既有的社群平臺無法滿足青少年的需要,青少年在乎的隱私問題,主要是來自父母的關心,他們喜歡的內容,常常是父母不喜歡的,傳來傳去的資訊留在手機上,難免被抽查到。Snapchat把收到的資訊在讀過後10秒鐘自動銷毀,就像電影裡不可能的任務的間諜一樣緊張有趣,讓檢查單位沒轍更有趣。父母的顧忌反而成為阻力,吸引了年輕人的相互推廣,用戶年齡層漸漸升高,成為眾多新興社群平臺的佼佼者。

臉書和穀歌看好Snapchat,史皮格拒絕了兩大網路大亨的投資,他說:『人生而不平等和你努力工作與否無關,有關的是你是否洞悉整個社會運作方式的變化。』

印刷業也隨著社會運作的方式改變而改變,我們就在產業之中,我們洞悉它的變化?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