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出版業的路障 不了解自己能力的台灣政府
  呂理哲 July 01, 2007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lu@brainnew.com.tw
   

2007年六月上旬,財政部認定進口文化用紙的傾銷差率逾20%,符合反傾銷稅的開徵標準,就等經濟部做最後產業損害認定,決定是否開徵反傾銷稅,一旦開徵,台灣的書籍成本將增加一到二成,對今天的印刷業正是雪上加霜。

根據商業週刊1021期的報導,貓頭鷹出版社社長陳穎青分析,台灣出版社不得不走出台灣,把量大的圖書轉往香港印刷,他說:「加上運費。印製成本還是比台灣印少了三成左右的成本。」

最近,業界已經發現經由銷售通路的退書率已經高達六成,所以出版社多趕著印多一些書,以免營業額背退書款侵蝕,惡性循環的結果造成,退書率更高,就再印多一些新書,台灣的出版業就像一輛快速奔向懸崖的馬車,政府正拿著鞭子死命抽打停不下來的馬匹。

政府官員或許認為產業的大環境到了這步田地,不應該怪政府,新科技、新媒體搶去圖書出版的生意,大家不都要求政府要眼光放遠,應該多支持台灣未來的競爭力,但是網路基礎建設的快速發展,正是出版界讀者流失的主要原因,矛與盾的難題政府也無能為力。

正是這個因素,政府才應該知道不要插手大環境的重要性。
大家都記得古時候台灣的「電影獎勵政策」,引導台灣的電影產業有志一同拍電影給政府扶持的「電影獎勵委員會」看,活生生地將台灣原來已經建立的世界華人電影領先優勢,瓦解殆盡。

遠流老闆王榮文在商業週刊訪問時,也提到「台灣在20年前,因為當時的紙張受到關稅保護,使得台灣印刷的成本比不上香港,那時已經錯失了作亞洲的出版印刷中心的機會。

即使今天,歐美對亞洲印刷有需求的話,也多到香港問路,根本沒有到台灣來打聽的客戶。台灣政府可能不知道,許多台商印刷廠在大陸發跡,就是從香港的外貿服務櫥窗訂個辦公室,歐美客人的生意就是這樣找來的。台灣外貿協會的櫥窗恐怕沒有一家印刷廠肯在那裡招攬客戶吧﹖印刷廠能作的是供應最好的品質和成本,但是讓老外到亞洲印刷好地方的形象,應該是政府的責任吧﹖

台灣政府向來以「本土」的觀點來看「已經是平的世界」,我建議政府應該少作影響大環境的決定,因為台灣的市場太小,台灣政府的決定就算能幫助了台灣的內銷產業,也一定會損耗台灣另一方面的對外的競爭力。

五月十五日,大陸新聞出版總署同意,研究開放一千個書號和十個雜誌的刊號讓台灣業者在大陸正式出版,一旦開放,台灣出版業登陸的障礙,即將消失。今天台灣出版的壓力已經到了臨界點,以往外國書籍的中文發行權都由台灣出版社取得,後來,簡體字繁體字版本分別談判,接下來就會是簡體字繁體字版本一次談完,你說台灣如何和大陸競爭﹖別忘了丹布朗的出版社可沒有本土意識形態,也沒有一中情節,他們只在乎發行數量而已。

從退書率高達60%已經可以看到台灣出版的書籍將消失的盡頭,以後沒有繁體字的小說可讀嗎﹖還不至於,我想台灣的翻譯作家都會被對岸的出版社延攬,因為我們已經發現大陸的翻譯書作者只是語文學家,外文好,但是文學素養和台灣的譯者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大陸出版社一定也想改善簡體版翻譯書的文學素質吧,怕的是繁體字版的發行量太少,從此台灣人都會看由左到右橫排的簡體字版。

如果紙張反傾銷稅開徵,政府為奄奄一息的台灣出版界,將作出最後的貢獻,將台灣出版界在台灣海峽中間,就像摩西一樣劃開了一條短路,讓台灣文藝界的菁英到對岸,到那裡有牛奶的綠洲去討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