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舞起數位內容產業的大旗
  呂理哲 Aug 30, 2002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lu@brainnew.com.tw
   

數位內容今天我們大多了解這是「軟體」,經濟部兩兆雙星定義的「數位內容產業」恐怕還摻雜了硬體,否則2006年高達3700億元的預測從何而來?如果最後數位內容產業硬體的比重過高,充其量還是發揮台灣原來擅長的硬體製造和代工,豈非變成了掛羊頭賣狗肉,何必高舉著「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的大旗?

本文開始

經濟部「兩兆雙星產業推動辦公室」計畫,亮出四項重點發展產業類別 - 半導體產業推動辦公室、影像顯示產業推動辦公室、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生技與醫藥工業推動小組。

經濟部預估,2006年半導體產業與影像顯示產業兩者產值綜合,將高達兩兆元以上。另外,預估生技與醫藥產業將有2500億元的產值,在數位內容產業部分至2006年也將高達3700億元,屆時可增加約四萬至五萬的人力需求,政府將成立「數位內容學院」,培訓人才成為當務之急。

此項新興產業投資金額較少,需要的土地及廠房設備也不多,屬勞力密集產業,需要較多人力。國內發展數位內容產業非得下較大功夫不可,因為大部分的投資者,投資的對象都是硬體製造或是軟體設計背景,大部分都沒有媒體經驗,而有媒體經驗的都不甚了解如何管理內容。有管理內容經驗者,可以說除了XML以外,針對這麼多不同的輸出設備,還有是PDF和HTML的差異,但是重點是如何規範「數位內容」的範疇。

政府目前設定「數位內容」發展的方向將是軟體發展結合歷史文化,再以電子資訊專長,開發出一條大道;由於台灣市場不夠大,未來將以華人市場為主,也就是發展數位內容產業的第一步將以全球華人中文市場為對象,此市場規模相當大;第二步是將西方各種語言數位內容產品轉換為中文市場,或將中文產品轉換為西方語言的市場。

發展全球華人中文市場的數位內容,可能是一種虛幻的構想,因為台灣、香港、新加坡,甚至中國大陸不同的區域,所能或願意接受的內容多不相同。像以八卦新聞行銷的「一周刊」,在台灣、香港都創造過驚人的發行量,但是香港的一周刊與台灣一周刊,風格相仿,偏偏內容無法互換。因為讀者群需要的內容不一樣,唱片公司經營一位藝人,儘管他在台灣很紅,可能在上海也很火,但是他在不同地方接受訪問時,通常有兩套台詞,就是因為對象不同,市場有異。
歷史資料更有爭議的部分,例如大陸的抗日戰史和台灣的八年抗戰,內容恐怕也大異其趣,足供兩岸的史學研究員,辯論100年呢!數位內容的競賽,純粹比較誰的資料豐富?也就是誰的服務項目較多,較受歡迎﹔誰的技術領先?內容交換與歐美接軌較直接,內容輸出的格式較易滿足各種新興的媒介 - PDA、手機、電腦﹔最後的決戰在於誰的讀者群較多?也就是誰的付費用戶較多。

歷史資料需要大量的人力,是可以理解的,像1985年時,聯合報想把其資料室的簡報,包括30年來聯合報系和其他報紙的簡報存檔資料電腦化,找來交大教授研發OCR(光學文字識別),結果因為可行性評估的結果不夠實際而作罷。估計至少有六千萬字的資料,重新輸入需要幾百人還要幾百人校對,費時費錢。
從報紙剪下來的紙張上,各種標題字體字號大小都有,內文雖然都是同樣的字號、字體,但是由於報紙編排的特性,「三轉一」、「四分二」各式走文不同的方式,又非得人來認定不可,如果OCR無法保證100%識別,校對就是六千萬字的大工程呢。

約1992年,中國時報開始將四十年來的報紙,掃描成影像資料存檔,也是遇到類似的問題。當時,發現保存四十年的報紙都快要化成灰,中時決心在沒有解決方案的情況下,先把所有的舊報紙掃描存檔,剛開始時,還找了十幾個工讀生,先把報紙的標題,按照年月日第幾版的順序,鍵入電腦資料庫。也就是大家看過的中時新聞檢索光碟的內容。其實只輸入了第一年的標題就作罷,後來發現光是標題,這40年來每天的版面標題,可能就需要百倍的人力才能完成輸入的工程。唯有100%識別能力的OCR才是可能的解決方案,否則包含內文在內,可是有幾億字,恐怕要完成這寶貴的資料庫,需要幾千萬的銀子和幾百人數年的校對龐大工程。
最後,兩大報都無法完成歷史資料庫,今天的資料庫都是網際網路時代新聞上網以後累積的結果。足見歷史資料愈晚建立,成本愈高。

今天有數位內容的應用實例?
許多國家都有GPS系統,像日本的GPS系統其實是由政府提供全國地圖的資訊給業者,再由業者針對地圖資訊加值,創造出一套有效的GPS全國道路導航系統,其中的服務包括:
1) 可以放大縮小地圖的比例尺,顯示你現在的位置或是地圖上的
任何一位置。
2) 地點查詢,你可以利用目的地的郵遞區號、電話、名稱、地址
在系統中,找到目的地的位置,以及最佳路線的建議。
3) 行進間可以預告「何時右轉、何時左彎」、「前面幾公里處,
你該下交流道」或是「前面幾公里處,你該在哪一個交流道,
換另一條公路」
4) 在重要道路建立路況回授系統,以車速來認定路況是否通暢。
如有堵車現象,還可建議替代路線。
5) 可以查詢鄰近的文化中心、旅館、休息站、飯店或電影院,據
說在車上也可以上網查詢電影院的節目表。

GPS利用天上3顆人造衛星發出的信號,來計算自己的位置,至於在螢幕上顯示所有的地圖,都由汽車上的電腦來運算,至於電子地圖庫則和政府的地政系統連線,才能即時反映實際地理資料庫的改變。
每一台汽車上的GPS系統售價30萬日圓,不知道是否預收了內容的服務費,反正所有以上的服務今天都免費,明天如果大家都習慣GPS的服務,又非用不可,肯定會收「使用內容」的費用。
這是電子內容的一種應用,地圖是內容,節目表也是內容,左彎右拐的建議也是內容,吸引使用者使用內容,也會吸引廠商將廣告預算編過來,可以收費之內容的經營才能叫做「產業」。

政府今天高掛「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的大旗,如果最後數位內容產業的硬體的比重過高,充其量還是發揮台灣原來擅長的硬體製造代工,豈非變成了掛羊頭賣狗肉?
最根本的就是如何定義並規劃「全球華人中文市場」的數位內容範疇,否則侷限於「台灣的內容」市場太小,恐怕「2006年3700億」的目標反而成了國會修理的重點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