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電子閱讀 vs. 紙本閱讀
  那福忠 December 29, 2009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frank.na@gmail.com
   

   隨著電子紙閱讀器與電子書的熱絡,再度引發紙本閱讀與電子閱讀優劣的討論,許多人預估電子閱讀是數位時代的必然走勢,事實上棄紙張轉電子的確大有人在,另一面以紙張為主要閱讀媒體的人,雖不反對電子閱讀,但對目前粗造遠不如印刷的技術,認為時機不夠成熟,還需要時間來發展,更需要時間讓大多數讀者的適應。紐約時報最近請了一些學者,針對電子與紙本閱讀提出學術觀點,不同於我們平日對這一問題的兩極爭論,特擇其要點,與讀者一同討論。

模糊的焦點與周邊

   新媒體的出現通常會降低使用的效益,因為干擾了焦點與周邊的平衡,需要時間讓大家在心態上的適應,以及社會環境的成熟。從古代由口語轉到文字,近百年從書本轉到報紙,都產生同樣的問題。一本書的內容是焦點,書的章節編排、出版的資訊是周邊;瀏覽圖書館的書架是焦點,書本的分類、圖書館的組織是周邊,但目前的數位媒體既不像一本書、也不像圖書館,閱讀一頁文稿完全無知於文件的整體結構,使閱讀視野愈為狹隘,而頁面四周的無關連結,模糊了焦點與周邊,而數位化的書籍、圖書館、百科全書、典藏庫,鬆散的結構設計,使得焦點與周邊愈為模糊。

   Web 2.0 使數位媒體煥然一新,把電子閱讀帶進新的境界,但並非釐清焦點與周邊的結構,而是代之以社群網路為周邊的閱讀經驗。數位閱讀不應該像書本、也不應該像圖書館,應該更像傳統的咖啡館、溫馨的小餐館、小酒館,大家可以在模糊的焦點與周邊之間,輕鬆的隨意更換、跳躍。

教人分心的環境

   隨著電腦畫面的改善,電子閱讀漸為大家所接受,但仍較紙本在閱讀速度上慢 20% 到 30%,而需多花耗多一些精力,唯在一般的閱讀上差異並不顯著,困難的讀物像是需要反覆翻頁的動作,紙張仍據優勢。但電腦的多功能設計,在先天上教人分心,不但畫面上可以放置過多的資訊,而且跳躍於不同畫面更是習以為常。研究報告顯示,大多數人平均每三分鐘,就會跳到另一畫面做別的事,像是檢查郵件、瀏覽網誌。

   與紙張閱讀比較,電子閱讀的確教人分心,花耗時間,不能集中注意力,這對嚴肅的讀者確為一大考驗。但分心是電子閱讀的特徵、也可以說是電子閱讀的優勢,一本 Google Book,可以讓讀者搜尋全書的詞彙、內容通路,不過舉手之勞,紙張閱讀幾乎不可能。網頁的超連結,讓分心閱讀發揮更大的效應,名詞解釋、參考資料、圖片、影視,都結合在一起,把單調的文稿注入豐富的生氣。

閱讀能力不是與生俱來

   人類的腦子怎麼樣學習閱讀?一位研究兒童發展教授經多年的研究,得到一個結論,就是我們的閱讀能力並非與生俱來,是經過相當的努力,重新排列我們原有的生理機能,才能學習出來。我們身體裡有許多基因程式,在適當的環境之下自動開啟,有秩序的快速發展,兒童的語言與視覺,就是依這一模式發展,但閱讀瞭完全不同。

   兒童每一次閱讀,腦子都需要全新的「閱讀線路」,卻沒有一個預定的線路等著開啟,也就是線路的發展因人而異,而兒童所受到的指導、文化、動機、教育機會,特別關連線路的發展。書寫系統也影響線路的發展,例如中文象形文字的閱讀,較字母拼音的語文更著重視覺的記憶。所以閱讀線路是一個「開放結構」,兒童的閱讀線路則依照媒體的傾向塑造,而數位閱讀對兒童閱讀能力的塑造,現在仍無法確知。

把晶片置入書本

   紙本的書籍不但便宜、結實、容易加註、從海邊到北極都能用,而且可以「從外閱讀」:書的類別、有多少頁、以前是否讀過、先看看照片再說。除此以外,書很漂亮,是最佳的文字運輸工具,科技也將順應自然發展,把晶片置入書本,而不是反過來把書本存入晶片。置入晶片的書裡,可以搜尋內文、下載更新、閱讀書評,這些電子功能與紙本書籍結合,在技術上並非難事。雖然下載的文字可能有劣質的字體,但至少遇到電路損壞、電池耗盡,仍有紙本書可用。

   當然,電腦畫面的顯示技術會繼續改善,文字的顯示品質會越來越好,但實體面的閱讀,並不在電腦畫面的品質,而在紙本書的優越設計,零散的一頁頁裝訂在一起,成為一「本」,也正因為這一卓越的設計,讓紙本書延續了百千年,而技術專家們從不用心去瞭解。半世紀以前技術專家預測汽車即將死亡,代之以更先進的交通工具,他們錯估了一件事:大家喜愛汽車。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