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電子書從光芒中走出來
  那福忠 January 30, 2005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Frank.Na@Gmail.com
   

    電子書 (eBooks) 不再有幾年前的光芒,像是 2000 年的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電子書是主角,大家彼此相互競賽,而且還有十萬美元的獎金。今天,電子書已經融入各種平台,成為數位生活的一部份,不再凸顯其特點。去年法蘭克福的書展,電子書似乎無所不在,卻又不易察覺,恐怕唯有性急的技術人員與投資人,對電子書這樣的表現,不表滿意。

     目前的統計,全球電子書的銷售量是每月 40 萬本,每月以 5% 到 7% 增加。幾年前的電子書熱潮,是因為電子書的簡明定義,在市場上與別樣的商品易於區別,但幾年下來,大家越來越不確定,不盡反覆自問,到底什麼是電子書?

     電子書,可從各方面來定義:從媒體看,電子書可以在線上、可以下載、也可以是 CD;從結構看,可以是簡單圖文資料、也可以是資料庫;從內容看,是文字、圖畫、影視、音樂;從互動性看,則是一本書變成軟體的程度有多少。但無論怎麼定義,電子書終究是印刷紙本書的電子版,與紙本書的差別,不過在電子加值的多寡。有人極力呼籲電子書必要加值,唯許多讀者並不認同。

     目前的電子書,仍以技術刊物為主。早期的電子書,即以科學、技術、醫藥的期刊文獻為主要應用對象,這幾個領域的期刊、百科全書、手冊,少有沒有電子版本的。雖然如此,印刷版本仍是主流,即使像美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奈米科技百科全書,儘管有很高的時效性,印刷版仍佔 80% 的銷售量。其餘的期刊,印刷版也多佔 80 - 90%,而以 PDF 為規格的電子版本,製作成本至少減少一半。另一加以出版資訊與管理手冊的 Idea 出版社,說購買電子版本的人,主要是喜好其 PDF 規格,不是看中電子版本的加值,他們以前試過不少電子加值,讀者卻僅要簡單的 PDF,加值並不能帶動促銷。

     PDA 逐漸成為閱讀器。科技的電子書市場,目前較為固定,以桌上電腦、筆記型電腦為硬體平台,用免費的軟體閱讀器,從 CD、網路取得以 PDF 為主的書籍,是典型的科技電子書模式。但給一般大眾的書籍 (Trade Books),情況就完全兩樣,而走向小與動的行動閱讀,而且超越前一代的 Pocket PC,直接使用 PDA、甚至手機作為工具,以法國的 MobiPocket 為閱讀平台。德國的最大電子書機構 Kreutzfeldt,就採用 MobiPocket,認為功能、跨平台、版權管理都做的很好,把參考書類用這一平台銷售。另一家 Franklin 電子出版社,則以自己製作的閱讀平台,裝在 PDA 與手機上銷售電子書。

     手機的畫面雖小,市場卻很龐大。德國有 700 萬具智慧型手機,Kreutzfeldt 機構把它們看成是電子書的潛在市場。澳洲的 eBooks 公司也不例外,與 Nokia 簽了五年合約,把 eBooks 的網站連結內建到每一台新的 Nokia 手機裡。韓國的 Genesoft 公司出售 .LIT 與 PDF 格式的電子書,供桌上與筆記型電腦使用,同時以 XML 格式自行發展 .GSR 格式,以手機為目標,據估計,目前已有 10% 的韓國手機使用人下載過 Genesoft 的電子書,用戶以年輕人為主,最受歡迎的書是愛情類。

     電子書背後,並沒有表面的平和,出版社與圖書館傳統上的角色矛盾,在數位的領域更為凸顯。出版社要的是銷售,賣的愈多越好;圖書館要的是閱讀,借出去的越多越好,紙本書只能借給一個人,電子書就不受這一限制。圖書館買書,多半成批買來,其中不乏不需要的書、或已經有了的書,如果出借率不高,要兩本電子書幹嘛?eBook 公司針對這一情況,推出「非線性出借」(Non-Linear Lending) 方式,圖書館買了一本電子書以後,可以出借 325 次,超過 325 次,就要再買一本新書,這與紙本書的使用類似,借的人多了,就要多預備幾本,而出版社也能接受這一方式,因為可以多賣一些書。這一模式現正試行。

     幾百年前印刷術剛起步開始印書的時候,大家要求字體必須與以前手抄本相同,現在的電子書,也遇到相同的情形,大家對紙本書的閱讀習慣,使電子書的進展遲滯。但技術的發展與標準的制訂,越使電子書的製作不但容易,風險也大為減低,現在所需要的,就在讀者的配合,來發展出新的電子書型態。新型態是什麼樣,現在恐無法預測。不過,幾年前很多人嫌 5 x 8 吋電子閱讀器的畫面太小,不知他們對在手機上閱讀有何感想?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