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實體互聯網
  呂理哲 November 06 2019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lu@brainnew.com.tw
   

      互聯網連接電腦,又連結了手機,等於連結了人和人;數位化利用電腦幫忙人做事,把所有的工作連結起來就是產業互聯網,資訊互聯之後,實體也將互聯。

《本文開始》

互聯網太方便了,改變了各行各業的產業生態,其中有一個產業跟著互聯網的發展茁壯起來,甚至改變了大眾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快遞行業。

1962年美國耶魯大學的經濟學系學生佛瑞德 史密斯(Fred Smith),在經濟學課堂上交了一篇作業,描述了隔夜交貨的快遞服務在未來電腦信息時代的構想,這篇論文雖然被教授給了 C 不是太高的分數,卻是全球快遞行業創始的九陰真經。

1993年成立的順豐快遞,順應了信息科技的潮流,抓住了互聯網經濟的機會,發展成大陸首家擁有自有貨運飛機的快遞公司,2018年底順豐擁有9個運輸樞紐中轉中心,143個區域中轉場、330個集散點、66架貨運飛機、49個航空、鐵路站點。

50幾年前史密斯就有了快遞產業在信息時代蓬勃發展的遠見。

史密斯50年前就想到了“隔夜交貨”會是商業競爭的武器,因而構想出了輻射狀集散貨物的框架,先把貨物集中到就近的樞紐中心,再分散到目的地。長久以來,全球的物流業界都認同這樣的框架是最有效的物流系統。

快遞發展超過了半世紀,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長期研究物流效益,最近其供應鏈與物流研究所發表了“實體互聯網”研究報告,認為快遞系統將如同互聯網改寫信息世界一樣,改造成“實體互聯網”。

實體物聯網指的是革命性物流概念,利用樞紐中心集散貨物,在實體世界看起來似乎已經是最高的效率了,但是在信息世界還是顯得笨拙不堪了。

互聯網的基礎是把所有信息文件不論大包小包都切成細小的封包,分別利用最通暢的路徑傳輸到目的地,等到所有封包到齊以後,再重組回傳輸前的內容和面貌。這樣巧妙的設計確實充分利用了互聯網的效率。

實體物聯網的概念就是大包裹打散成小包,小包各自利用最佳路徑(有空的交通工具和倉庫)送到目的地再重組。如此就能更進一步改善物流的效益。我們都知道每天的快遞包裹數以億計,但是不同物流公司擁有各自的倉庫、車隊、貨機,離最有效益地應用物流效率,實在無法和信息世界相比。

在信息世界裏,全世界的電信公司都開放自己的網絡設施和線路,和所有同行共享,造就了今天信息和經濟的集體繁榮。如果,所有的物流公司把自己的設備和設施開放共享、互聯,就有機會實現實體物聯網。你的卡車有空位,目的地或行進方向和我的包裹剛好可以配合,就請你幫忙運送;我的倉庫有空,你的包裹剛好需要停留半天,就借你用半天。

如此,效率可以大大提升,管理上難度會很高?

其實大部分的物流包裹都是小包,物流公司把相同集散中心的小包整理成一個大包,到達目的地的集散中心才去打開,分發給當地的快遞員去交貨。這個程序在今天的物流公司裏面,一定都已經使用電腦有效管理,才能一天中處理大量的包裹。

看起來實體物聯網的實現技術不至於難如登天,並非毫無機會。

亞馬遜在美國為了實現數以億計的包裹,100%隔天交貨的目標,交給專業快遞做不到,自己組織快遞公司也做不到。於是亞馬遜在接近客戶的地點建立物流中心,也建構自己的運送網絡,不但遞送自己的包裹,也開放給任何外部企業使用這個服務,和AWS(亞馬遜的雲計算服務)一樣,亞馬遜自己需要雲計算,也開放給外部使用一樣。

亞馬遜本來委托聯邦快遞和優比速(UPS)等大型物流公司送貨,在這個人人可用的新物流網啟用了幾年以後,亞馬遜已經先後終止了聯邦快遞的航空貨運和美國境內運輸合同。

亞馬遜在美國辛辛那提機場建立的航空物流倉庫,就和德國大物流公司DHL共享,德國和美國有5-6小時的時差,倉庫晚上給DHL使用,白天亞馬遜自己用。亞馬遜開啟了雲計算的先河,實體互聯網也在亞馬遜的推動下萌芽了。

移動互聯網和機器學習解決了許多大量異地事物的管理,像餓了麼每天要處理上億筆外賣訂單,安排小哥們以最短的路程和時間去送餐,滿足急著吃飯的客戶,比起管理打散的包裹再組合,並不會更簡單。

當然,只靠一家公司還無法實現實體物聯網,但是效益是商業的根本吸引力,最後大型物流公司也需要改善小包裹的運送效益。一個應該交貨到一公裏目的地的小包裹,必須先運到10公裏外的集散中心,再分送到目的地,可能得花費20倍以上路程和時間的成本。

實體物聯網技術上做得到,最後一定會成型,未來的網絡生意勢必會發展出不同的風貌。

想想,連實體物流都可能大家共享、互聯,印刷生意當然可能如此發展,今天已經有接單、生產、遞送分別在不同的城市完成,一旦印刷互聯網連接起來,印刷也將是不同的風貌。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