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新聞媒體用高科技說故事
  那福忠 March 23, 2015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frank.na@gmail.com
   

   新聞媒體的報導,從紙張到網路,從文字到圖片,從聲音到影視,從電腦到平板到手機,下一步是什麼?在資訊工業裡,展示技術 (Display Technology) 不斷進展,新聞報導是否要跟隨,能追得上嗎,消費者能因此更感受到報導的深度?一連串的問題,在業界開始討論。尤其是 Oculus Rift 推出身歷其境的頭鏡,以及 Google 結合手機的 Cardboard 看板,讓我們藉視覺進入虛擬的世界,也就是常說的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一旦普及,現在的圖片影視一些展示方式,就顯得平淡而失去了吸引力。


(Oculus Rift 虛擬實境頭鏡    Google 虛擬實境手機看板)

今年初本專欄(20150112「2015年的幾個新聞編輯概念」)介紹了身歷其境的新聞 (Immersive Journalism) ,新聞與高科技的結合,有如電玩把自己的角色帶進虛擬現場,與電玩不同的是自己可以親身「進入」虛擬現場,在場內任意行走,以不同角度觀看當時事件發生的情況。體驗這類新聞要戴上頭鏡進入虛擬境內,所看到的場地與人物與實際發生的情況相似,人物的對話則用實際現場的錄音,洛杉磯南加州大學新聞學院還為一則新聞,實做了「飢餓洛杉磯」(Hunger in LA),看過的人都說雖然知道是模擬的,仍然有相當的震撼。

   這類的大製作,花耗時間與人力,非一般新聞媒體所能負擔,且不適合用在時效性的內容,使用的人也要特殊裝備,新聞媒體即使有技術人力,也僅能偶而為之。但上面說的 Oculus Rift,200-400 美元的眼鏡把人帶進虛擬實境的空間。Google 的手機看板用硬紙板做的一個盒子,把手機放在裡面,在眼睛的位置挖兩個小洞,裝上兩個小鏡片,然後下載虛擬實境的 APP 觀看,盒子只要幾十美元,也可以自己做,看下面一段網路影片的解說。

   虛擬實鏡成了新的熱門話題,除了 Oculus Rift 與 Google,微軟也宣佈與 Windows 10 同時推出的全像鏡片,HoloLens,三星日前也推出 199 美元的頭鏡 Gear VR,這些「鏡」大同小易,基本功能都是把平面、靜態的電子畫面,轉換成立體與動態,觀看起來有實體感,甚至自己也置入虛擬境內。有市場觀察家比喻,現在虛擬實境有如一百年前汽車剛開始流行,言下之意會成為電子影像的普遍展示方式。

   知名的法國 ELLE 時裝雜誌在倫敦舉辦時裝秀,負責發行的 Hearst 媒體集團,特別製作虛擬實境畫面現場轉播,傳送給 Topshop 百貨公司,讓顧客戴上 Oculus Rift 頭鏡,觀賞身歷其境的時裝表演。國際萬豪酒店 (Marriott),也考慮在客房、會議廳安裝 Oculus Rift 視聽觀賞設備。加拿大旅遊局也投資製作 Oculus Rift 影片,吸引北美與歐洲的遊客。敏感的廣告業自然更不置身局外,只是製作費過高,除了極少數還在觀望,等待價格下降時機。

   虛擬實境從實驗室、少數玩家,跳進了大眾消費市場,讓大家看到的更具娛樂性、更集中注意力、花耗更長時間的影視,消費者的行為或因此改變。那新聞媒體要怎麼因應?希望這只是曇花一現不會長久,還是跟著科技腳步踏入,正是業界討論的課題。

   身歷其境確實可增加震撼的體驗,但以目前的情況,除了極少數媒體集團,絕大多數的新聞媒體都沒有財力與技術製作類似「飢餓洛杉磯」的影視,尤其需用大批人力、長時間製作,僅供少數人能使用,不合經濟效益。

   但製作較低層次的虛擬實境新聞報導,即使撇開財力與技術,新聞媒體仍有兩大顧慮。一是視聽的逼真可能轉移焦點,淡化新聞的原意。二是這類高層級的視聽會快速的降低文字的使用份量,讓會用文字的魅力說故事的人邊緣化。

   Google 用眼鏡看手機,價格便宜、製作相對簡單,估計會有各種 APP 出現,尤其是旅遊、娛樂、教育、體育,更適合虛擬實境的展示。現在也許為時尚早,但新聞媒體不妨從這裡著手實驗,拍攝立體影視,利用 Google 製作技術製成 APP 在手機觀看,虛擬實境不容易形容,只有親身體驗才知道。

   有人說 QR 碼或類似技術把印刷藉手機連到網路,熱了一陣子又無聲無息,虛擬實境是不是暫時發燒,熱度不久就退。當然可能,但機會不太大。這是研發了幾十年的技術,也確實是視覺的創新,而且由重量級人物出場支援,像是 Google、微軟、三星、臉書(一年前以 20 億美元收購 Oculus),同時走向大眾消費市場。以後市場會有競爭,但虛擬實境恐怕不會消失。



上一篇  下一篇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