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印刷與黑膠唱片
  那福忠 August 22, 2011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frank.na@gmail.com
   

   印刷是新黑膠唱片 (Print is the new vinyl) 這句話,是一個叫 John Bracken 的美國人日前在一個新聞協會演講所鑄造出來的。Vinyl 是乙烯,用作合成塑料,以前的唱片都是用黑色塑膠製成的,所以成了唱片的代名詞。這句教人摸不著邊的話被拋上 Twitter,一下子就傳開了,眾云紛紛,Bracken 回應了他說這句話的真正用意。

   他說這兩年音樂市場成長最快的,不是網路,也不是 CD,反而是老式的黑膠唱片,英國在 2011 上半年比去年同期成長了 58%,美國在 2010 年就售出 280 萬台唱機,打破了歷年紀錄,黑膠唱片雖然市佔率微乎其微,成長卻驚人。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不是懷舊,而是在過量數位化之後,傳統的價值反而凸顯。同樣道理,今天越來越多的數位閱讀,逐漸替代了傳統的紙上閱讀,那印刷的價值是否也會因此重現?

   上面這張網路照片大家也許久違了,更年輕的朋友或許沒見過,CD 普及之後,這種大的黑膠唱片與唱盤就被電器行束之高閣,以後網路下載盛行又讓 CD 受創。但數位不能擁有實體,樂團與製作公司漸漸意識到實體唱片的功用,藉以創造品牌、發揮設計潛力,與粉絲共同創造的消費經驗,是 0 與 1 難以做到的事。那印刷是否能跟著唱片的腳步,把日漸衰退的印刷刊物,重新拉回到以前的盛況?

   眾多議論之中,有五十年歷史的哥倫比亞新聞評論,做了中肯的回應,認為把印刷與唱片比較,是在消費越來越多的數位內容之下,實體內容逐漸稀有的反應。對於媒體的未來說,在時下走向數位的熱潮中,要提升印刷的價值與份量,是反直覺的構思。但美國確有一些新興的數位新聞網站,藉印刷的輔助獲益,並舉幾個實例。

   The Forum 是美國東北一個小城的非營利新聞網站,以報導當地的小事與居民互動,六年以來靠廣告與捐助維持,但把每天更新的報導每年三次印刷出版,免費寄到每一住戶的家裡,因為網站內容屬於「超級當地新聞」,雖然每年僅出三次印刷版,對擴大網站的能見度有關鍵的作用,每次印刷版出刊之後,網站訪客大增。負責人 Denise Greig 說下一步要每年出刊六次印刷版,但不再郵寄,放到人多的商業區與店鋪,供人免費索取,因為印刷版帶來了成長的穩定,使網站得以持續運作,最近已經能從廣告的營收自給自足了。

   與紐約曼哈頓一河之隔的新澤西州,有一個 25 萬人的小城叫澤西市,因為在曼哈頓的巨掌之下讀不到當地新聞,資深媒體人 Jon Whiten 與另一當地居民,在三年成立 Jersey City Indpendent 網站報導當地新聞。網站特意在市長選舉之前上線,當時又適逢 FBI 捉補洗錢犯,有七名是本地人,一時網站流量大增。但時機一過網站恢復疲軟,這時 Whiten 購買了一本當地的生活雜誌 NEW,從原來的半年刊改為季刊,並增加內容,與網站互補。從此印刷版雜誌的廣告營收逐漸增加,去年是網站廣告營收的三倍,貼補了網站的虧損。創辦人 Whiten 對網站與印刷的組合非常滿意,說二者缺一不可。

   網上新聞並不適用所有的人,也不適用所有的地區,像愛我華州的共和黨人網站 The Iowa Republican,上線一年之後即以雜誌的方式印製月刊,因為有些年長的人不習慣在電腦上讀新聞,而這些人又都是活躍的共和黨員。另外像費城 Temple 大學的新聞系師生,專為鄰近的貧困地區製作一個新聞網站 Philadelphia Neighborhoods,但後來發覺這一社區網路的普及還不過半,所以又製作了印刷版,而學生也因此對這一社區更加瞭解而獲益。

   哥倫比亞新聞評論認為印刷至少有三種功效:一可以增加營收,印刷廣告售價遠高於網路廣告,大家對網上廣告已經訓練成「視而不見」,另外印刷廣告有較長的壽命,網上廣告僅限於網頁的存在。二可以建立品牌,提升可信度,增加刊物的認知層次,容易讓讀者熟悉而成為常客。三可以增加閱讀率,雖然電子閱讀越來越普及,有一大群人因各種原因仍習慣閱讀印在紙上的新聞,印刷可以吸引把這些潛在讀者。

   印刷是不是起死回生的黑膠唱片?可能還有一點時差,雖然「印刷已死」醞釀多年,印刷至今雖然辛苦,還是好好的活著,也還是傳播資訊的主要方式。但紙上閱讀確實與日俱減,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的印刷與網路互補雙贏,也許可以使書本倖免於束之高閣。不然,若干年後,孫子從閣樓裡取出來一本落滿灰塵的書,問爺爺「這個長方塊的東西電源按鈕在哪裡?」




上一篇   下一篇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