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傳統印刷與數位印製流程要銜接的好是不容易的事情,因為數位印刷有其可變印紋的特性和資料結構。而在面對客戶的網路介面上不但要具有操作上的方便性,更需要有串連後端生產的條件才有助於每件單子的自動化處理。  
          
               前言 
                       合版印刷可以說是目前最有效率的生產流程,一天居然可以處理上百個單子,而且隨時都有可能倍數的業務成長。其後勤支援系統不但要做的好,在對客戶的使用介面也是決勝的關鍵點。如果你是在傳統印刷廠的位置,該如何學習合版的經驗呢。 
               
              為什麼需要整合的生產系統 
          以往大部份的印件都是在傳統的單一流程所發展出來,如果你思考了未來數位印刷的流程,可能採用寬幅噴墨印表機的生產、彩色或黑白數位印刷的方式、或者部份數位印刷,部份傳統印刷。那麼這些混合的生產方式已不同以往單一作業流程了。而在台灣,合版市場有其獨特的生產方式來完成單模、單一的印件,但遇到需要大量後加工的書籍和冊子時,合版公司是否有機會接到這些大單呢?而某些公司更採用了高度自動化的生產模式來處理每天百多個印製工單。如果,這些量轉移到了你目前傳統的生產流程,傳統印刷公司有辦法消耗掉這些快進快出的工單嗎?如果你不想增加人手太多的情況,有什麼辦法值得我們提早來做佈局和規畫。 
   
  流程比較 
          強而有力的生產資訊系統一直是管理的最佳利器,不但可以立即知道工廠內的排程和生產訊息,更可以進一步做到成本控制和分析。而在傳統和數位的流程有著共同點和差異點:  
        
          
            | 傳統印製流程 | 
            數位印製流程 | 
           
          
            | 檔案轉換成PDF格式 | 
            網路傳檔 | 
           
          
            | 色彩空間轉換 | 
            檔案轉換成PDF格式 | 
           
          
            | 預檢 | 
            資料庫管理 | 
           
          
            | 色彩管理 | 
            可變資料庫的建立管理 | 
           
          
            | 打樣 | 
            管理文件整合的工具 | 
           
          
            | 拼大版 | 
            加入頁碼、頁首頁尾等 | 
           
          
            | 疊印處理 | 
            預檢 | 
           
          
            | RIP | 
            色彩管理 | 
           
          
            | 輸出管理 | 
            疊印處理 | 
           
          
            | 備份 | 
            RIP | 
           
          
            |   | 
            輸出管理 | 
           
          
            |   | 
            輸出至多台設備時的平衡管理 | 
           
          
            |   | 
            備份 | 
           
         
                  由以上的流程可以看出二者的流程有其共通和相異之處,因此在配合時必需具備更彈性的管理流程和借助標準化的格式才能悠遊於軟體和硬體之間。特別是數位印刷牽涉到可變印紋的資料管理和操作,因此在流程處理上都有可能依客戶的特性達到不同的版面和頁數。 
               
               
              預期的困難   
                  如果傳統印刷廠想要採用數位印刷的技術,那麼在建構流程考量上就必須將平版印刷和數位流程納到系統裡。但在提供服務時也必須考量到處理的時間、方式、成本等分析,預期此系統將會有一定的複雜度,在化繁為簡的過程中將遇到難點有: 
          不論檔案是從何處來,最好就能一眼判斷出走那一個流程。而判斷的依據是要依照生產排程還是其他判斷因子就變得很重要了。 
          客戶方面卻是不管你的生產環境如何、用什麼機具生產,一旦有了數位印刷的流程後,在價格和品質上能讓客戶覺得放心才是工廠應有的認知。畢竟客戶只在乎價格和品質。 
          而在公司內部也預期會有教育訓練的成本產生,也就是印刷的人必須也懂印前電腦基本操作,而印前人員也必須逐漸懂得印刷基本技術和控制因子。如此才能更容易調派人手和做到品質上的協調。 
   
   標準化的配合 
             在實行這些未來流程架構時有必要借助標準化的共通性才能達成,標準化包含了:  
        
          
            | PDF | 
           
          
            | JDF | 
           
          
            | 工作流程的標準化 | 
           
          
            | XML | 
           
          
            | METADATA | 
           
          
            | PPML : Personalized Print Markup Language | 
           
          
            | Variable Print Standard:可變印紋的標準 | 
           
         
        未來的期許 
          要達到傳統平版與數位印刷的流程毫無接縫的情形是有機會的,或許可以朝著未來的期許來逐步完成:  
        
          
            | 使用JDF的工作流程或概念,將客戶的生產訊息或每一關卡的銜接做好。 | 
           
          
            | 更少人為的干預,達到自動化生產流程的建立。 | 
           
          
            | 客戶使用的畫面須考量親和性和方便性 | 
           
          
            | 儘量做到即時的追蹤系統、和分析報告 | 
           
          
            | 一定要採用標準化的元件才能減少溝通上的負擔 | 
           
         
          
          參考資料: 
          1. CREO AND XEROX DOCUCOLOR NEWS 
          2. GATFWorld August 2004, " An Introduction to Hybrid Workflows for offset and Digital produc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