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紐時報的 Jayson Blair 荒唐事件,等於打了報紙新聞一巴掌,一個沒有紀律的記者,居然能在居領導地位的大報社如脫韁之馬,摧毀了報業的信譽。恢復大眾對報紙信心,不單是紐約時報必須做的,也是報業整體必須做的。
但這不必然是龐大的挑戰,報紙現擁有轉移的工具與技術,是上一代新聞主管們所沒有的,我當然是指網路。
新聞領袖們,可藉列印與線上技術記錄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讓大家都看得到;開放更寬廣的雙向溝通管道,讓記者與讀者、編輯與讀者更深一層的了解;同時讓公開的知識指認改正編輯的錯誤。做法如下:
從印刷版開始
取信於讀者有許多好方法,作法之一,也是常在印刷版上出現、而且愈來愈普及的,就是在記者姓名旁加註電子郵址,甚至電話號碼。
這種公開資訊,幾年前還未聽過,現在已經普遍。因為印刷版上公開郵址,記者藉電子郵件接獲讀者的反應,而且郵件較電話為多,因為使用郵件不但容易,而且較電話溫和,特別是對記者的批評更不宜用電話。
大多數的記者喜好這種簡易的公開方式,最近在一個刑事司法新聞從業人員的論壇上,指出記者收到的郵件與電話實用性大於干擾性,雖偶而接到雜音的干擾,但大多數都能帶領記者深一層的報導,若沒有這些讀者的回應,就做不到。公佈記者的連絡資訊,絕對會增進報導與報紙的內容,不公佈記者的連絡資訊,就沒有讀者的回應,許多內幕就無法解開。
當然這種與讀者連繫所做的報導,常會出錯,但了解真相的讀者會再與記者連繫,指出錯誤所在。
還不太夠
一個明顯的問題,是當記者成為唯一接觸讀者回應的人,而記者又是 Jayson Blair 的類型,就可能把讀者的批評穩藏起來。報紙需要做的,是把記者姓名、郵址、電話的部份擴大,包括所有參與報導的人。這原本是新聞界應循的軌道,早就該做到的。
首先做的是報導路線的每一記者與編輯,都應該分享功勞,但不必把記者與編輯的郵址放在名字的下面、也就是文稿的前面,這樣會讓一些讀者不等讀完全就急著回應。把郵址放到文章後面的回應欄,才較恰當。
Jayson Blair 事件之後,有人建議所有經手過文稿的人,不光是記者與編輯,凡校對、審稿人、研究人員、乃至攝影編輯,都要公佈姓名。這在印刷版上似乎有點荒謬,因為每篇文稿可能要經手五、六個人,但在網上卻不那麼離譜。報紙的網站,每篇文稿可以「本篇編輯」連結到另一網頁,列出全部經手人員。在印刷版上,至少也要告訴讀者經手人的名單可以在網站上查到。
公佈經手人,即是對公眾展示報導的嚴謹,不了解製作流程的人,可藉此了解從記者打第一通電話採訪開始、到第二天清晨印出來的報紙,其間的嚴謹控管。
恕我過於直言,但對短稿或簡訊,就不必這麼麻煩,但還是要加一條郵址,要讀者回應意見與批評。
最後一點,最好在郵址裏用人的姓名,不要用部門的通稱,因為部門會讓人有不近人性之感,讀者通常會假設寄給部門的信件,都不會有所反應。
集中錯誤回報
Jayson Blair 事件的問題之一,是報紙刊出太多的錯誤更正,與承認太多的編採錯誤。這未必是新聞工作人員犯了更多的錯誤,而是現在的讀者更喜好回報他們所發現的錯誤。據 Boston Globe 報統計,五月份一共刊出了135 個錯處,一年以前同月僅有 85 處。
大眾對新聞錯誤的反應,與日遽增,要用新的方式來更正與澄清。對印刷版來說,刊登說明,告訴讀者如何檢舉錯誤;網站則請讀者填表,然後警示相關編輯。網站應該有一集中更正的網頁,標示出錯處與原文稿的關連。
給每位記者公共回覆的空間
網上新聞有許多技術可用,給每位記者回覆讀者的空間、或討論區,為可行的辦法。與其讓讀者用郵件傳遞,不如邀請讀者在討論區發表意見,同時也可用資料庫的技術,把撰寫過的文稿與讀者的回覆意見連接,編輯也可從中檢視報導的正確性。這種作法,自然可以把 Jayson Blair 成為全國頭條之前找出來。
寫一些報導的幕後
網站可以提供無限的空間,為什麼不利用這些空間報導一些報導過程的軼事?
一個好例子是紐約時報的 Nicholas Kristof,他是位專欄作家,維護一個「解釋」論壇,公開的回覆讀者的詢問,解釋他的採訪技巧。
例如最近他在專欄報導美軍在美伊戰爭中營救女兵 Jessica Lynch 的真像,Kristof 公佈了他自己的採訪,也公佈了紐約時報研究員的報告。對這個專欄,George Mason 大學的 Steve Klein 指出,Kristof 比在報紙上有限的空間寫的更多,網上卻使之完美。
下一波的新聞製作,應該包含更多的公開意見、回應意見、建議、好點子、批評,應該公開以前沒公開的事,來恢復大眾對新聞的信任,才能從 Jayson Blair 的陰影走出來。
|